新学期以来,在与体育教师交流研讨时,我听见有的老师讲到一种现象,即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也喜欢体育老师,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这种情况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是我们的体育老师不认真、不努力么?显然不是。是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不合理么?显然也不是。
就我所了解,刘国钧高职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在常州地区职业学校中,是做得较好的。那是什么原因呢?不由想到,现在我们地区教育部门积极倡导的“生命教育”课题。本人认为,体育课堂教学在面临这样一些困境时,确实有些问题亟需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现就本人的认知,将自己的思考罗列如下,希望能引发体育教学工作者和热心人的思考和热议。
体育课堂应是生命之场
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有着迸发生命火花的欲望;
教师是主动影响的生命体,具有焕发的生命力,有着体现生命价值的欲望;
师生关系是联合生命体,具有相互影响的共生力,生命力的强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以及得以相互影响的通道。
体育课堂的内容与方式是生命的营养,是土壤
体育课堂不像其他学科课堂,应从有效教学的藩篱中挣脱出来,大步迈入生态教学的领域里。
有效教学不是关注了一、两项体育技能的习得,而忽视了“人是生命体”这一基本命题。而这个命题恰恰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体育课堂需要关注课堂生态
当体育教学关注到课堂的生命问题,关注到体育课堂内的生命要素时,则必然要引出“生态”的概念,要以此概念的内涵转化为教学行为时,就必须具备生态教学的理念或指导思想。
体育课堂需要形成促进生命活动的机制
当把体育课堂视为生态课堂时,“生成”就自然而然地摆在面前,以课堂生成为切入点,就可以形成“生机”——即促进生命活动的机制。生机,是促进生命生长、提高生命活力的机制。
体育课堂不能忽视体育参与者的心理
活动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形式,但体育课堂的活动有两类性质,一类是肌体活动,另一类是思维活动。在这两类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思维活动(包含情感活动,如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吃苦精神和拼搏精神等)。这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以上仅仅是本人的思考,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师和体育热心人共同参与这样的探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