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校园时评 >> 正文
教育如何为人的发展服务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校长室 王亮伟 | 日期:2013年5月30日 | 浏览10843 次]
   人本教育
  我个人认为,教育的功利性愈演愈烈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许多人忘记了教育的本来面目。教育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是不尽相同的。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受经济社会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其本质是相对稳定和固化的。
  教育为了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使我们教育工作者犯糊涂或犯迷惑:面对“千军万马”参加高考,有人觉得教育就是“为了升学”;面对经济危机毕业生就业困难,有人又觉得教育是为了“解决饭碗”,职业教育培养人也往往重视的是“适销对路”;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如生存环境、人口膨胀、心理健康、道德文明、网络毒瘾、社会公平等,都从教育中找问题,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要求教育解决这个或那个问题,实际上是“难为”教育,让教育自身去解决经济社会的所有问题,那是最天真可笑的事情。
  亚里斯多德认为,教育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职业训练,更在于使人摆脱“卑陋”的习性,提升德行和操修,追求善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幸福公民。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有记者采访诺贝尔奖得主,哪所大学对他们最重要,得到的回答是在幼儿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极具意义。
  所以我们学校长期开展“让优秀成为习惯”的活动,要求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如:学会见人打招呼,不随意乱丢乱抛,餐厅用餐在一米线后排队,在校培养自己可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在社区每学期做一周义工等等,这与学生一生成长是息息相关的。
  其实学会生活很重要,如加拿大高中生毕业时,还让男女同学进行一次“集体婚礼”式的模拟“派对体验”。这对我们认识教育的本源是有借鉴作用的。
  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个认识现在普遍被大家所接受。美国曾提出“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口号。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包括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的公平主要解决有教无类的问题,就是使不同的人都有接受相同教育的机会。过程公平归根到底要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要给不同学生创造适合他们的教育。
  但是,无论机会公平还是过程公平的观念,从教育体制和教育行为上说,目前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学生和学校都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学生上学目标的单一性和盲目性并存,学校往往完成的是教学任务,很少研究学生,更不会研究学生的未来发展等。
  教育公平应该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的公平。起点应该是公平的。实际上只要是在起跑线上是公平的,枪一响,不同的人跑出的成绩是不一样的。如果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就是拿一根绳一拉,跑得快点的慢一点,跑得慢一点的快一点,最后大家在这根绳上都跑得一样,就是均衡发展,这是不行的。人才结构是呈宝塔型的,人才也分“数亿计”、“千万计”和“一大批”的,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其实,在办学行为上,给不同学生创造不同机会,这才是教育公平。
  “中和”境界
  对有些名言的科学性还得商榷,如“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改变命运”。一方面知识本身是双刃剑,另一方面把知识作为征服和竞争视为人生常态,从而使教育蒙上浓厚的功利色彩。培根是在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为了替代一个阶级说此话的,现在用于知识的竞争和一批人征服另一批人的工具,这就不对了。
  现在说到诸如高考、知识技能竞赛时,往往有人亮出如“杀开一条血路”、“为了母亲抬起头”、“输不起的战争”等极端的口号,真让人有点“毛骨悚然”。实际上,教育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正如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在古老的中国智慧中,有三种对待矛盾的态度和方法。一是法家式的,通过强化矛盾的一方面而消灭另一方面;二是道家式的,看到了矛盾的存在,却有意地回避矛盾,在想象中泯灭二者的差别;三是儒家式的,承认矛盾的存在,但既不采取消灭一方的方式,也不采用泯灭矛盾的方式,而是主张求同存异,共进共生,此则为之中庸。中庸的精髓是“和而不同”。教育的形态就应该是“和而不同”。
  (注:本文曾发表于《常州日报》“校长冷思考”专栏)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