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校园时评 >> 正文
首次“校园游行节”的背后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校长室 王亮伟 | 日期:2013年5月30日 | 浏览11135 次]
  刘高职校日前举办了首届“校园游行节”。对我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同时也了却我多年的心愿。
  这一天,整个校园都沸腾了。长长的、欢乐的游行队伍,一路巡游,一路狂欢,校园内的广场和主干道成了“欢乐大舞台”。不仅学生全体参与其中,有的老师也上阵了,跟学生们一起互动。没想到这件事情产生了那么大的积极影响,省市媒体都做了专题报道,媒体朋友发表了非常积极的评价,认为学校将学生活动搞得很有创意,富有新时代气息。
  早在数年前,我们就已酝酿此事,可一直没能实现。当时苦于老校区无此条件,场地太小,没法实现;刚搬来新校区时,师生们又都忙于搬迁和安顿,也无暇顾及。但此事一直是我的心愿。我一直觉得,刘高职校具有举办这样活动的深厚基础和土壤。多年来,我们除了重视专业技能,一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技能”的同时,“强素养”、“强个性”,给学生更多“增加值”和“附加值”。学校有“活动德育体系”,大力扶植各类文化社团、文体社团,给他们舞台。学校给学生举办过“个人演唱会”;一些来自学生兴趣、“小打小闹”的社团被学校课程体系所吸纳,如“舞龙舞狮”、“小型体育竞赛组织与裁判”等被定为选修课,完全是应学生需求而设。各班富有创意、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也充分锻炼了学生自信阳光、文明有礼、敢于“秀”出自己的气质。
  说到这个活动的缘起,我最早受启发于加拿大的高中生游行节。每年秋季运动会入场式的时候我都会想,同学的入场表演,都是课下经过精心准备的,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只有经过看台时短短几秒的展示,且只有少数人看得到,我替他们感到遗憾。我想,“游行节”的方式可以做到更充分的展示。
  作为职业学校的校长,我始终认为这些孩子身上,存在无穷的智慧和潜力。我们的理念是“幸运教育”,我总是想把更多的机会和舞台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成长,感受价值,体验成功。我们在课程上、在有关活动上已经在做,但不广,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体会动手、动脑、团队合作;这样的活动,也许是他们学生时代经历的最大事件,也许是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现自我,也许他们的“处女作”就产生于这样的创意活动之中。
  果不其然,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了学生中迸发出来的非凡创意。因为经费少,大量道具和服装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引导队彩带手柄是师生用竹子削成的,愤怒的小鸟和海绵宝宝,是学生用报纸、箱子做外壳,自己上色做成的。扮演“海盗船长”的林嘉裔老师的胡子是鞋带粘上去的。那个非常拉风、出尽风头的“海盗船”也是学生自己做的,由后勤处的电瓶运输车改装而成,后勤的曹师傅买来木料,动漫系两位老师带着一帮学生搭起了龙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他们玩得尽兴,他们创意无限……
  我有时候会被这种来自同学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打动。“轮滑社”的同学曾当面向我伸过手索要教练,以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礼仪队”的姑娘们会把名片送到我的办公室,希望我向社会推荐她们的业务。我想,既然孩子们不惧怕在更大舞台上展示自己,那我们就要给他们舞台。
  “游行节”活动刚一结束,就有学生期待明年。他们关心,这样有意思的活动明年是否还会举办。作为校长,我是当然希望办下去。只要是受学生欢迎、又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活动,我们就支持。基层学校举办学生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必须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本身就有自然的觉悟、逻辑和组织能力,发掘它,才是正路。教育真正的最高境界,是发掘和解放学生自身的动力和天分,而不是将提炼过的教师思维或书本思维连同知识一起拷贝到学生大脑。
  有了首次的成功,未来我们仍将继续。在活动的设计上将更加贴近教育规律,可能会邀请英国、韩国等友好兄弟学校师生加盟,邀请企业、社区参与进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社会互动,体现职业学校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游行节”虽已结束,“游行节精神”会留下来,这就是:给学生机会,给学生舞台。因为学生们有他们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激情,自己的精彩!
  (注:本文曾发表于《常州日报》“校长冷思考”专栏)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