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推动“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往深里推、往常态做,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以礼养德、践礼成德,学校将立足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在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贴近生活的“我们的节日”主题诵读展演活动,并逐步建设一批“诵读广场”“诵读讲堂”等固定活动场所,同时向大家介绍有关节日的起源、风俗和诗词。
链接:
中秋的起源
我国农历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假段。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八月十五正好在秋季中间,所以便称为“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
《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坛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祭月拜月的同时,又出现了赏月的习俗。晋代文献中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到了明清,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上升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
常州人过中秋的风俗
常州人称中秋节为“八月半”。常州人过八月半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最具特色的食俗是:早饭吃“糖芋头”,晚饭吃月饼。“吃糖芋头”意谓“遇到好人”,“吃月饼”意谓“团团圆圆”。节日前,亲友间便互赠月饼为主的“节礼”,小辈们向老人和长辈馈赠月饼以示敬意,常州人俗称叫“张八月半”。
常州人吃月饼最为讲究,有素有荦、有火腿的、百果的、五仁的、豆沙的、芝麻的、枣泥的、香菇的、椒盐的等等。常州人“八月半吃月饼”,还有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据说南宋末年,常州老百姓抗击元兵侵略者,常州遭到屠城,杀得只存18家人家(十八古村),历史上被誉为“忠义之城,纸城铁人”。反暴之举从此不断。老百姓借“八月半吃月饼”之俗用月饼传递信息,演出了一场爱国主义的“杀鞑子”活剧,时至今日,月饼底下仍然留着一张名为垫子,实为“传递起义信息”的象征性纸条。
有关中秋的诗词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苏轼《中秋月》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