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 正文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图书馆 万琪 | 日期:2016年4月1日 | 浏览4158 次]

  为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推动“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往深里推、往常态做,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以礼养德、践礼成德,图书馆立足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在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贴近生活的“我们的节日”主题诵读展演活动,并逐步建设一批“诵读广场”“诵读讲堂”等固定活动场所,同时向大家介绍有关节日的起源、风俗和诗词。本篇介绍为“清明节”。
  起源源流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节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打马球、植树、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诗词名篇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闾门即事(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郊行即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