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 正文
国钧讲堂:百年忠一事,乐在其中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机电工程系 高常洁 | 日期:2021年11月29日 | 浏览7528 次]
  11月18日,机电工程系高常洁老师在第一阅览室面向20、21级部分同学作了题为《百年忠一事,乐在其中》的讲座,带领同学们走近翻译大家许渊冲,了解百岁高龄且高产的许老到底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他在生活中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2021年6月17日),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高老师的讲座从身边的翻译切入,先用图片的形式对比展示了生活中的“奇葩”翻译和精妙翻译,转而引导同学们尝试翻译一下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词,让同学们感受诗词翻译的不易。在互动中同学们对这位“诗译英法唯一人”的好奇心达到了高潮,此时高老师从许老的生平简介引入主题,从诗词的翻译美、许老的翻译原则、生活中的许老三个方面,全方位解读了这位翻译家的传奇人生。
  许老最被大家津津乐道的,除了他的诗词翻译造诣,还有一段当年在西南联大时的轶事。1941年,在欢迎美国援华将领陈纳德的招待会上,一句“三民主义”让语言不通的宾主双方冷了场——没人知道该如何翻译。人群中只见一个剑眉入鬓的男生举起了手,然后是中气十足的“大嗓门”: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用林肯的话解释孙中山的话,宾主恍然大悟。“嗓门大、很活跃、闲不住,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一致”是他的同学、著名思想史专家何兆武对许渊冲的印象,而“有冲劲”是他的另一位同学杨振宁的评语。他有个外号叫“许大炮”,总是心有坦荡,口无遮拦。再有棱角的人到中年之后都会被冷暖人情打磨得世故圆滑,可是直到逝世,许老依然是“曾经那个少年”,他以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克服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坎坷,始终精神奋发,保持着昂扬的斗志。
  同为翻译家的韩沪麟并不完全苟同许渊冲的理论,但对他的“赤诚自信、锐意进取的精神”依然“表示深深的敬意”,这也许是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我们对许渊冲的理论和译作可以见仁见智,因人而异,但是他以耄耋之年呕心沥血,著作等身,为翻译事业奋斗终身的雄心壮志,值得我们引为楷模。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