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的老师,平日里都是忙忙碌碌,暑期里他们也会进入另一种生活,以自己的方式。彻底放松,完全新鲜。在古老而蜿蜒的大地上,履痕处处,累并快乐。戴卫银同志“登泰山而小天下”后,QQ签名写道:“花钱买腿疼”,其实,累并快乐。
旅行,一种孤独的享受,一种对时间和生命的致敬,不需寻找意义的意义。仅山川风物之美,就让心灵解放。
应校园网之约,李瑞萍、周佳两位老师,以文字记录下她们在藏蒙两地的远行况味、别样体验。图文均好,现刊发共享。
然而,也许,真正文字永远藏在,旅行者的心里。
塞外绿洲——我眼中的包头
透过舷窗,河流密布、青翠葱茏的大地渐行渐远,一个多小时后,脚下呈现出另一番景色:黑褐色的山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一派地博广袤的气势,这就是著名的阴山山脉了,飞机穿越高原,进入了内蒙古境内。
七月初,正是江南溽热的梅雨季,应朋友之邀,我去包头度假。
踏上包头的土地,着实令我惊奇:宽阔笔直的大道,黝黑平坦,马路两旁,不同树种交叉种植,高低不同但错落有致,形成了高大、茂密的林荫。街头,那些形象各异、富有大漠气势的城市雕塑随处可见,汽车行驶其中,令人心旷神怡,如果不是那满街店牌上蒙汉对照文字的提醒,我还以为是到了苏州工业园区。
之前我曾查阅了地图,包头位于内蒙古的西部,是典型的塞外高原,土地沙化,气候干燥,想象中那里黄土裸露,草木稀少,树种贫乏,但眼前的一切却完全打破了我的猜想,带着疑问,开始了我们的旅游。
希拉穆仁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是离包头最近的草原。第一天,我们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前往这被称为镶嵌在达茂旗东南部一块美丽的绿色宝石——国家三A级景区。
沿途,虽然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但白云下面并没有马儿跑,广漠的大地,被火辣辣的太阳撕开了一道道裂痕,稀疏、干旱的小草顽强地挺起胸膛,呵护着养育它们的母亲大地。我瞭望草原,一路感受内蒙西部的自然风貌。从当地人的介绍中,我了解到,内蒙古的东西部地质和地貌差异极大,东部草原辽阔,西部则沙漠广布,小时候,我们歌里唱的,牛羊成群、草肥水美的辽阔草原画卷,指的就是位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在希拉穆仁,我感受到当地为生态治理付出的努力。景区的草原,大多用铁丝网围了起来,游人需先交付几百元不等的费用,才能在专门的马队带领下,沿着指定路线进入草原深处。因为这一地区的土质沙化,土层很薄,脆弱的植被经人和牲畜踩过之后,三年以上才能恢复。政府为保护草原植被所采取的这些做法,多少令游人有些沮丧。
虽然没看到想象中美丽壮观的大草原,但当地政府和牧民为保护生态付诸的实际行动还是感染了我,我想,这何尝不是牧区为国家的贡献呢?正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保护,才阻止了风沙的不断南移,使我们这些身处内地的人们免受风沙的侵袭,享受着蓝天。
当晚,篝火晚会如期举行,音域宽厚的草原牧歌回响在希拉穆仁的上空,篝火旁,歌舞升平,身穿传统蒙古族服饰的姑娘们,头顶碗碟的娴熟舞姿,引来阵阵尖叫,晚会把我们带入了电影般的意境。
我们入住的蒙古包是赝品,除了外观是圆形,其他没有丝毫蒙古包特色,看来草原旅游也已商品化了。
与希拉穆仁草原相比,响沙湾带给我们的则是震撼了。
响沙湾位于包头以南的鄂尔多斯市。包头南部是黄河流经的区域,清晨,我们的汽车行驶到这里,尽管如丝的细雨飘洒在车窗上,但天空却没有乌云,透过两边的玻璃窗,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祥和的天然画卷:美丽的黄河,水面不宽,但水质清澈,它在我的眼前一直伸展开去,平缓地流淌。视线中,山环水绕,河塘密布,可以望见三三两两、头戴草帽的垂钓者伫立水边。远处,那数不尽的、呈黑绿色的峰峦时隐时现,辽阔草原、茂密的树林和一片片田畴,从我的眼前迅速向后闪过。伴随着音箱中播放的悠扬的草原歌曲,汽车在高速行驶,我情不自禁打开车窗,一阵清风夹杂着温柔的雨滴扑面而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湿润的空气,陶醉于这诗情画意之中。
穿越黄河大桥,不一会儿就进入了库布齐沙漠(响沙湾为其一角)。我不禁纳闷,刚才还满目绿洲,转眼就一派沙漠奇观了!
进入景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浩瀚的大漠风光。嫩黄色的沙漠,一望无垠,沙丘蜿蜒连绵、跌宕起伏,姿态各异的峰峦、沟壑、弯月状、碗状大凹坑……浑然一体、大气磅礴,极富震撼感。极目远眺,辽阔的沙面呈现出规则的波纹,若隐若现,富有动感,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自然风力作用后留下的痕迹,多么神奇啊,我们不由感叹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响沙湾的沙子其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的颜色和质地:深嫩黄中带着一点金色,大气、浑厚,更具梦幻,透着些许贵族气质。捧在手里像绵白糖,柔软细致,轻轻地踩在脚下却十分坚实,只有用力踏步时才会深陷出一个个脚印。
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大沙漠,我们兴奋得像个孩子,我张开双臂,激动地大声呼喊:“大沙漠,你好!”,“我们来了!”说来也怪,这时,出门时一直淅淅沥沥的小雨,竟突然停了,漂浮的白云洒满天空,太阳从云层中羞涩地窥视着游人,我们惊喜不已,立即开始拍照,我和女友都是“拍照控”,但可惜我们的“傻瓜”机拍不出那实景的效果。
来之前就听说,响沙湾还有一个罕见的自然景观,那就是“响沙”现象。晴天时,从沙丘顶部滑下,沙子便会发出轰鸣声,形成著名的“响沙”奇观,响沙湾由此得名,神秘的“沙歌”现象吸引了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据说,这里沙子发出的妙音,春天犹如松涛轰鸣,夏拟虫鸣蛙叫,秋比马嘶猿啼,冬日里则似雷鸣划破长空。关于响沙的成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响沙之谜还在探索中。
这天清晨下了小雨,沙层有些潮湿,我们没能听到传说中神秘的沙鸣声,略有遗憾。
响沙湾是内蒙古的骄傲,它融汇了雄浑的大漠文化和深厚的蒙古底蕴,展示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能零距离的感受这人间奇观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从响沙湾出来,一路南下,就是成吉思汗陵。在这里,我们目睹了元代开国英雄那不朽的丰功伟绩,最让我赞叹的还是矗立在陵区中轴线上的王陵,它气势恢弘,王朝气派,是我所见过的蒙古族建筑中最为经典的。
在成吉思汗陵的那达慕会场,我们有幸欣赏了鄂尔多斯马术队带来的蒙古族传统马术表演。极富民族特色的展示,不仅令游人大开眼界,也使我们感受到了草原儿女对于蒙古族马背文化的传承,以及成吉思汗精神的弘扬。
我们游览的最后一站,是位于包头的南海湿地。湿地是黄河改道南移后形成的湖泊和滩涂地,也是黄河流域保存较好的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景区比我的想象大许多,总面积1585公顷,湿地里草木葱绿,水域宽广,湖水涟漪,景色怡人。湖中有许多野鸭,它们时而飞起来,低低地掠过水面,时而游入水中,追逐嬉戏,惹得游人驻足观看。
南海湿地的确如包头人所说,她集江南水乡的灵秀和内蒙古大草原的深厚、宽广于一体,不愧为“塞外西湖”。
在包头,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包头人对自己家乡的那份挚爱,说起这座城市,包头人如数家珍:联合国人居奖、中华环境奖,全国第一批文明城市(并保持至今),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等。我想,这一个个有份量的荣誉,不仅是包头人的骄傲,更承载着独特的包头精神。
行走在包头大街小巷,到处整洁、干净、文明。我们注意到,包头的沿街商铺和居民住宅极少安装防盗窗,即使是一楼。我还惊奇地发现,很多公交车上的自动投币箱,竟然是用一个塑料镂空篮子代替的,随意捆绑在前门的一个扶手上,乘客上车后都会自觉将钱投入蓝中,车上没有监控设施。皱皱巴巴的纸币密密麻麻地铺撒在蓝子里,即使高峰拥挤时段,驾驶员也只顾从容开车,丝毫不担心乘客逃票,更不在意篮里的纸币会不翼而飞。
包头人有着草原性格——朴实、宽厚、豪爽。无论街头、商场、公交车上,只要你有困难,都会得到细致地指点和热情帮助,我就有过两次切身体会。
一天下午,一个移动通讯的小店里,我使用计费电话咨询一家汽车出租公司,电话那头的师傅十分真诚、耐心,用语规范,但由于我说不清自己所住宾馆的具体方位,使司机师傅无法确定几天后接我的路径。这时,一位进来办理手机业务的小伙子听出了我的困惑,主动将我手里的电话接过去,与电话那头的师傅进行了沟通,很快便解决了我的困难,当我一再表示感谢时,小伙子却不以为然的说了声“没事儿”。
离开包头的前一天,我和旅友来到市中心。在一家大型超市,朋友挑选着丰富的内蒙特产。由于连日的旅途劳顿,我感觉有些疲惫,便倚靠在一个柜台的背面,蹲下来闭目养神。不一会,一个亲切、和蔼声音传到我的耳边:
“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抬头一看,一位佩戴超市胸卡的工作人员站在我的面前,他弯着腰,俯身询问。
我急忙站起来,向他致谢,他点点头说:“没关系,如果需要,请随时提出”。
我感动了,在这遥远的西北高原,一个陌生的城市。这里的市民坦诚、真实,他们没有外地人的概念,更不会因为不同的口音而向你投来异样的眼神,在他们看来,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乃至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都可以和谐相处,自然的生活。
我想,也许是包头特有的历史,才形成了她包容、大气的文化。包头不仅蒙、汉等不同民族聚集,同时也是一个移民城市,我观察到,包头没有一个主流方言,而是几种语言并存,表现出其他城市少有的语言多样化。
包头话,咋一听很像山西话,后来我查阅了资料,历史上的清末时期,的确很多山西移民后代迁至到此,因此通行在市内的包头话就揉合了晋语和部分蒙、满语,从而形成了这种特有方言,这是一种后鼻音很重的混合北方口音,挺难懂。
建国初,许多京津冀地区的移民迁至包头,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广泛使用普通话。同期,为援建包钢等大型企业,从工业基础不错的东三省,又移民了许多东北人,因此,在包头听到较多的还是东北话。而蒙古语是官方承认的正式语言之一,但只是在包头机关单位和商店的招牌上被广泛使用,听说民间使用人数已经很少了,即使在希拉穆仁牧区,牧民们也是一口纯熟的包头普通话。
第一次来到包头,还感受了一些高原现象:包头的天蓝、云白,仰望天空,仿佛跳一下,便可手触蓝天白云。空气中没有丁点儿雾气,干爽、清凉、透明,这对于刚从黄梅天里逃出来的我来说,实在是一份奢侈。晚上,我们洗了衣服,不经洗衣机脱水,晾在房间,第二天一大早竟然全干了。
包头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虽然地处我国西部,但早上4点多天就大亮了,直到晚上8点后太阳才恋恋不舍地落下去,日照时间之长也是我第一次所见。盛夏,大街上却随处可见戴口罩的人,那是高原人为了防晒而想出来的最好法子。
包头的大街两旁,行道树高大、挺拔、遮天蔽日,但是,每颗树的根部却清一色的砌成一个四方形的凹坑,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在下雨时雨水的蓄积,也或平日浇水维护时有利于囤水,难怪地处高寒少雨的包头,行道树还能如此茂密,充满生机,我不得不感叹:是包头人的智慧,带给了包头全国绿化城市的称号。
包头——既得黄河之便,又无下游洪涝之灾,倚靠巍巍阴山,俯瞰悠悠黄河水;包头,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她成为西部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再见了,美丽的包头!